Friday, March 23, 2012

我提倡客家三行詩的目的


羅慶士 2011/10/17
有關台灣本土的母語凋零,前客家委員會主委葉菊蘭描述得傳神而又令人憂心:「原住民語是在加護病房,客語是在急診,閩南語是掛號中」。 語言,本來就是表達或傳達個人意思的一種工具或手段,學以致用為原則,學而習之,覺得方便有效,自然會對學習語言,越來越感興趣,語文表達能力也會越來越進步; 否則,學習效果不彰,學習意願下降,乃至於荒廢。據說,在臺灣,能說客家話的人口,每年以5-8%的比例減少,這是相當值得警惕的現象。
我們的母語 (Mother Tongue)客家話在臺灣,雖然還不是國語,但,也不能與一般外國語言,或者,與學習第二外國語言的態度,相提並論。 臺灣是多元族群的國家,族群的和諧與優質生活,是國家社會安定與繁榮的必要條件。 對一個族群而言,傳承族群文化與發揚光大,是族人的使命,也是族群生存發展的基礎;而母語是傳承族群文化,與敦親睦鄰的最重要的利基所在。 如果沒有非常落實的母語教育,和相當普及化的母語使用環境,傳承族群文化與發揚光大,將非常困難,不僅事倍功半,甚至等同緣木求魚。
通常語言可分為,口述語言 (Spoken language)與書寫語言 (Written language),學習語言時,兩者同時進行,相得益彰,效果也是最好的。 語言是生動的表達心意的技術,也可以說,是實際生活的語言 (Living language),但是,語言與實際生活脫節的話,那語言就會變成落伍的,不實用的古典語言 (Dead classical language),像那些只藏在古書和圖書館的拉丁文或古希臘語文了。
我提倡客家話三行詩的最主要的動機,發生在2010323日,當天,有一群從美國回鄉來掃墓的鄉親,利用我們臺灣紅茶公司的會議廳,大家聚集在一堂,以學習英語的Toastmaster的方式,學習講客家話。 他們的熱情與對母語的愛惜,使我非常非常感動。 當場,我以學習日本俳句 (Haiku)十幾年的經驗與感受,提議參考日本俳句的簡潔性、社交性、社會性乃至其庶民性,大會一起來推行客家三行詩;隨即經與會者的同意,大家決定共襄盛舉,客家三行詩的構想,就這樣開始播種、發芽、生根起來。
一年多來,有不少上了年紀的旅美學者、教授、醫生、實業家,參加三行詩的寫作,他們在個人生涯中,都不曾在學校學過客家語文;在沒有老師,沒有字典或參考書的情況下,憑著兒時的記憶,或與家人的談話中,學客家語文,用客家語文寫三行詩,更是平生第一次。 據說,旅居洛杉磯的鄉親,以Toastmaster的方式,已舉辦過125場的客家話演習會,其精神難能可貴,實在值得嘉許。
我所了解的日本俳句,是用十七音寫成的短詩,用來描述個人對事、物、人乃至於對社會和對大自然的感受,是老少咸宜的敘述寫作體裁。 日本俳句 (Hiku)的源頭,來自其早期的俳諧,即具有遊戲性、庶民性的和歌,以及多人聯作的連歌,再演變成以五、七、五、七、七音寫作的短歌。俳句採用其五、七、五音的體裁寫詩,成為世上最簡潔的詩体。我們的三行詩,採用五、七、七字 (音節) 的方式,以自由體裁的方式寫詩,沒有押韻、平仄等等規定;因為,我們推行三行詩的目的有二,一則學習母語,二則表達對周遭事、物、人的關懷與感受。
我時常這麼想,如果我們把生活必需品中,加上一項詩進去,變成開門八件事,就是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、詩的話,我相信,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有意義,更有趣;因為,詩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,更有感覺,更有深度;也就是說,把作詩如發簡訊一樣,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的話,當然,我在這裡講的詩,就是客家三行詩,旅美鄉親則稱之Hakka 3-Lines-Poem,但,也有人很勉強地稱它為Hakka Haiku,本質上,日本俳句與客家三行詩是不同的東西,說類似已有點勉強。基本上我認為;
一) 詩,是用最少的字,來表達最多意思的方法,跟時下流行的簡訊一樣,你要先把握,你想表達的東西,然後,動用你的腦筋,把它精簡成詩來表達。因此,作詩是最好的腦筋運動,對保持身心健康,非常有效。詩就是由衷而發的簡訊。詩,是表達心聲,表達內心的感覺的寫作方法。因此,寫詩會使你對你周遭的事物、人情、環境,產生深刻的觀察或關心。這是我學習日本俳句(haiku)的最大收穫。詩,是最佳的思想溝通工具,表達自己,同時也讓人家了解你。開誠佈公,尋求共識,詩之功效也。詩,是口述語言(speech),也是書寫語言(written language);因此,學習作詩,會加強你的語文表達能力。
二) 客家三行詩的推行,能促進客家話的風行,扼住客家話的頹勢。沒有客家話就沒有客家人了。 客語即客家語文,據客委會說,每年以百分之五的比例消失,我們必須設法扭轉這種趨勢,我們不能成為所謂的在場的缺席者。如果,現在的客家人都不注重客家話,那麼,客家話還有傳承下去希望嗎?

三)
客家三行詩,用母語與自家人溝通,親切而較容易建立認同感;有認同才有團結的力量,才能與其他族群對等接觸,才有更大的社會和諧與認同可期。就台灣而言,有強而有力的台灣認同,才能與外國對等接觸,才能和平相處,才有更大的和諧可言,才有世界大同的希望。
四) 我願意在此再三強調,推行客家三行詩,主要目的在加強客家話的風行,希望有一天,嗯兜客家人,儕儕會講客家話,儕儕會作客家三行詩。有客家話的普及,才會有客家認同,有客家認同,才會有臺灣族群和諧,有族群和諧,才能有臺灣共識,有臺灣共識,國家才能強盛起來。 謝謝大家。
(本文原刊「台灣文學評論」第12卷第1期,感謝該雜誌發行人 張良澤教授 惠許原文轉載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